【一休妈】魔幻最末章∣二刷山西古建筑
Day 5 上山下海的一天
这几日在耶路撒冷城内探寻了神圣的圣墓教堂,也游走在伯利恒的街头,纠葛着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这片热土上的爱恨情仇。
逛了好几天耶路撒冷最重要的圣殿山还没去,上次想蒙混过关失败后,还是按官方渠道乖乖排队,从西墙广场的游客专用通道进入吧。特地起一大早,赶第一波去排队,就从照片中这个木质廊桥进入。
圣殿山对非穆斯林的开放时间非常有限,夏季7:30-11:30、13:30-14:30;冬季7:30-10:00、12:00-13:30;所有星期五、星期六和穆斯林假期都不开放。一定要携带护照,不要穿暴露的衣物,最好是长袖长裤,女性带一块头巾!楼主就穿的短裤,进去被迫租了一条遮盖裙。
圣殿山是位于耶路撒冷老城最核心一块高于其他地方的方形石基,如果要仔细地讲述圣殿山的前世今生,真是三天三夜都不够。从古至今这一方土地上发生了太多太多故事,亚伯拉罕三大宗教都与这一区域有逃不开的渊源联系。
圣殿山又昔日称为摩利亚山, 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
犹太人的耶路撒冷圣殿就位于此处:第一圣殿建于公元前967年,为所罗门王(大卫的儿子)所修建,也称所罗门圣殿。在《希伯来圣经》的记载中,所罗门圣殿是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子孙们信仰的古老宗教的第一座圣殿。圣殿作为犹太教信仰的一个核心,其功能是为教徒们提供崇拜上帝和进行五祭(燔祭、素祭、赎罪祭、赎愆祭和平安祭)的场所。
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古巴比伦人摧毁,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这也是犹太人第一次被灭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盛极一时的巴比伦王国很快被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击垮。被毁成渣渣的圣殿于公元前516年又在原址上重建,史称第二圣殿。第二圣殿的修建得到了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授权,并获得大流士一世的准许。
图为博物馆中复原第二圣殿的模型。
就这样,第二圣殿在圣殿山上又矗立了五百多年,于公元70年的犹太战争中毁于罗马帝国将军提图斯(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皇帝)之手,图为罗马军团围攻耶路撒冷。
犹太人第二次被灭国,彻底国破家亡,开始了两千年颠沛流离的日子。现在著名的哭墙就是当年第二圣殿的一段遗留,所以说哭墙可是原汁原味来自2500多年前的味道啊。
那为什么第一圣殿,第二圣殿对于犹太人如此重要呢?因为圣殿除了作为当时犹太王国的最高祭司场所外,还是历史上最神秘的物品之一约柜的存放地。
传说摩西带着众多犹太人逃出埃及,历尽千辛万苦跨过红海,在来到寸草不生荒凉无比的西奈半岛。还未走到上帝指引的遍地牛奶蜂蜜,物产富饶的应许之地,就已经弹尽粮绝,饥累交加。这时摩西在西奈山上再次得到上帝的指引,并得到刻在石板上的十条戒律,史称摩西十诫。
约柜就是存放这两块石板的器物,根据圣经记载和后人想象大概长这样。传说中约柜有不可描述的强大神秘力量,在犹太人穿越西奈大沙漠没有食物时,能自己合成一种叫“Manna”的食物,这才得以让犹太人最终活着走出沙漠,到达上帝赐予他们的迦南之地。
但自从第二圣殿被毁后,约柜便在历史上消失下落不明,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想找到它以获得超自然的能量。
话题扯远了,啊哈哈,再回来。犹太教坚信未来的莫一天,圣殿山还将是弥赛亚(上帝原神)归来时重建第三圣殿的地点。然而穆斯林则视认为,如果犹太教所谓的弥赛亚在圣殿山修建第三圣殿,那就是对伊斯兰教的公然冒犯。因为圣殿山上已有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存在,而犹太人则认为阿克萨清真寺是建于原犹太圣殿的废墟上。今天穆斯林也将这一地区视为圣地,并坚持对这一地区拥有主权,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数千年的扯皮由此开始。
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圣殿山乃至整个东耶路撒冷一直都是掌握在阿拉伯人手里的。1967年之后以色列重新占领了东耶路撒冷, 约旦人被驱除回约旦河东岸,犹太人时隔两千年才重新控制了圣殿山,也是太艰难了。之后以色列与约旦后来达成协议,圣殿山上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仍由阿拉伯人管理, 外围由以色列军警严密把守。
大概排了10分钟队楼主进入圣殿山,全程有官方指派的导游引导讲解,不能私自乱转,非穆斯林不得进入建筑内部。
眼前这座覆有精美花纹跟古兰经文的蓝色系彩釉陶砖及金制穹顶的建筑,就是圣殿山上大大有名的圆顶清真寺。其实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清真寺,而是伊斯兰教的圣殿,更正规的叫法应该是“岩石圆顶”。
为什么是岩石呢,因为里面有一块奠基石,在亚伯拉罕宗教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基督教认为这里是上帝创造世界和第一个人类亚当的地方,也被认为是亚伯拉罕试图献祭其子以撒的地方。同时,穆斯林则认为先知穆罕默德就是踩着这块圣石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利一起到天堂见到真主的。
是不是很玄妙,由于是圣殿内部不能参观,据说里面那块石头是这样的。
岩石圆顶建于公元688年到691年,由阿拉伯帝国的第5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在伊斯兰教二次内战期间下令建造。建筑风格和马赛克风格都是以拜占庭教堂和宫殿为蓝本,但圆顶的马赛克不包含任何人类或动物的形态,而是以阿拉伯文字和植物图案为特色,夹杂着珠宝和皇冠等物品的图像。
岩石圆顶建成后虽然遭受各种天灾人祸,但皆幸免遇难得以存世于今,成为是伊斯兰世界最古老的建筑。
关于建造它的起因,部分穆斯林历史学家称圆顶圣殿是阿卜杜勒·马利克为了取代沙特麦加的克尔白(伊斯兰教最高圣地)而建造的。但现代历史学家多不认同此观点,认为是为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穆德夜行登霄、以彰显伊斯兰教的地位、或为迎接审判日所建。
具体原因已无法考证,反正蓝绿色的砖墙上充满着绚丽的几何图案,这座金灿灿的圆顶使他成为耶路撒冷最耀眼最显著的标志。
圣殿山的另一端,位于岩石圆顶正对面的就是闻名遐迩的阿克萨清真寺。该寺同样由阿卜杜勒·马利克及其子在公元705年至709年间建造在原第二圣殿的残基之上,基本上和岩石圆顶是同时代的建筑。但原建筑在公元780年毁于地震,932年由阿巴斯王朝第19任哈里发重建,11世纪加盖了圆顶。
在经历了一千多年风风雨雨的日子,清真寺仍然能够容纳四千信众在内同时祈祷,由此可见当时的辉煌。尤其是在斋月期间几乎每一位穆斯林都会来到这里祈祷,有趣的是圆顶清真寺是女性祈祷区,阿克萨清真寺是男性祈祷区。
此地也是巴以冲突的多发之地。这是2021年5月,一年一度庆祝耶路撒冷日的活动中,以色列军警和朝拜的穆斯林民众在阿克萨清真寺前广场发生激烈冲突,后面导致阿拉伯人对以色列大规模的火箭弹袭击。上下一对比,当年去时还一片祥和的游览胜地,一瞬间就狼烟四起兵荒马乱。
在圣殿山的参观时间并不长,清真寺内部也不让非穆斯林进入,只能在广场上转转。7点半去排队,进去匆匆参观出来也不过9点。之后马不停蹄地前往集合地坐车,前往两小时车程,以色列历史上最重要的堡垒遗址,马萨达遗址。
马萨达位于以色列南部的荒漠当中,从耶路撒冷坐公交车也是可以到的,就是班次太少,不好安排。索性头一天在青旅报了一日游团,马萨达遗址+死海,所有门票缆车都包,还有说西语的导游。记得一共90刀,比起自己坐公车去还是贵不少。大巴沿着死海一路南下,这块界碑就是海拔零点,再往前走就是低于海平面的地方。
希伯来语中马萨达就是“要塞”的意思。其位于死海海平面450米以上,东侧悬崖高约450米,从山顶直下死海之滨,非常陡峭;西侧悬崖高约100米。山顶平整呈菱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周围城墙长约1400米,面积相当于19个足球场。城内兵站、贮粮室、蓄水池、寝宫、大殿等一应俱全。
公元元年左右马萨达是罗马帝国境内的自治国,由希律犹太国国王大希律王一世建造,他去世后这里于公元6年被罗马帝国吞并,60年后又被犹太叛军夺回,犹太人坚守城池3年方才被攻破。整个遗址从高空视角看相当壮观。
从上两张照片能看到,寸草不生的秃山上有一条细细的上山道。罗马人当年对这里久攻不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此处交通非常隐蔽,“难于上青天”的“蛇形道路”位于马萨达东侧,路如其名,真的是像条蛇一样蜿蜒。官方预计的登顶时间为45分钟,不过中东地区白天太阳高挂,气温能达到50度,周围一点遮蔽物没有,暴晒无比。因此并不推荐在大白天徒步登顶,还是像楼主一样选择缆车三分钟登顶。
站在马萨达的最高点远眺,可以看到远处的死海和古死海底,还有周围形状各异的山丘和古罗马军营遗址。
堡垒的背面也就是西面,坡度较缆车上来的东面缓和很多。两千年前马萨达被罗马军队围困时,罗马人为了攻打位于山顶的堡垒,在西坡陡峭的山坡上修起巨大的高台,这样才能用以高打低的方式攻破马萨达,两军攻与守的拉锯战,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当堡垒即将被罗马士兵攻陷时,马萨达城中900多犹太将士及居民认识到自己终将无力抵抗,不顾敌军劝降决意誓死不为奴,于是先由男子杀死自己的妻儿,再从他们中间抽出10人杀死其余同伴,最后全数自尽。等罗马军队攻入城内时,场面极其惨烈,无不为眼前犹太殉国者的横尸遍野深深震颤,狠人啊!!
堡垒内的生活区,依稀还能看到这些两千年前的马赛克地板。
公元73年这里作为犹太人的最后一座堡垒被攻陷,属于犹太人自己的王国彻底覆灭,这个民族由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大离散。而沉寂千年的马萨达直到19世纪才由英国考古学家重新探索挖掘。
20世纪起,“马萨达绝不能再次陷落” 成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宣扬为国捐躯的口号,类似于我们在抗战时期“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口号一样。
以色列建国后,这里便开始成为以色列国防军各种仪式最理想的举办场所,那句口号也成了新兵入伍誓词的一部分。以色列教育部也把这里列为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鼓励学校组织学生来此学习“马萨达精神”。2001年,马萨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整个马萨达参观过程奇晒无比,整座大秃山都是不毛之地,没有任何遮蔽物。也不知道的两千年前的环境是不是这样,那些守城的将士是怎么生活的。
从马萨达参观完,简单地吃完午餐,跟着大巴来到了今天最期待的地方,小学课本里就知道的死海!这应该算最早的网红地了,啊哈哈!
死海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西岸是以色列,东岸是约旦,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咸水湖。湖面位于海拔负418米,周围被沙漠包围,唯一的水源就是发源于黎巴嫩叙利亚境内的约旦河。
常年高温使得死海的蒸发量巨大,水源供应远远不够,导致盐分被不断保留下来。于是这里成了世界上含盐度最高的水体,达到 300‰,是一般海水盐度35‰的8倍多。也正因为含盐量高,鱼类和其他水生物难以生长,故有“死海”之名。
死海方圆之内确实寸草不生,但高盐度的水形成的超大浮力成为奇观,就连不会游泳的人都能在这里气定神闲地枕着海水上读书看报。来到死海边迫不及待地的跳了进去,这样的场景终于从课本照进现实了,啊哈哈。唯一后悔的是,我咋没带个报纸或者杂志呢,哎。
在死海漂浮的体验还真的挺神奇,刚入水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异常,只感觉水滑滑的,像抹了油的那种滑,质感很特别。等深至腰间时才感受到强大的浮力,缓缓地躺入水中,自己就能飘起来。虽说楼主是游泳老将了,但是在死海里浮力太大了极难掌握平衡,特别容易“翻船”。
由于浮力太大只能平躺在水面上,试了一下蛙泳姿势,浮力会把腰部顶起来,游起来反而费劲,倒是适合自由泳和仰泳这些平铺在水上的泳姿。但也不敢使劲游,盐度太高了,怕海水溅到眼睛里或者嘴里进一点水,太难受了。
除了玩漂浮上岸涂抹死海泥那肯定得安排啊,死海里富含矿物质的营养不仅留在水里,还会渗进岸边的泥里,有显著的美容护肤作用。三下五除二把自己涂成小泥人,你们花钱买的死海泥做面膜,今个咱就在原产地这么随意挥霍,把自己涂成一个黑胖子,啊哈哈哈。
旁边的小哥给自己的光头上堆了一个粑粑的造型,啊哈哈,你是游泳时脑子进水了吗。
一日游的团带我们去的这个海滩叫Kalia Beach,位于整个死海的最北端,离耶路撒冷很近,也就1小时车程。规模不大设施挺还不错,上岸后有免费的淋浴可以冲洗,租柜子放衣服好像20谢克尔(40RMB)。
海滩边还有一个世界上最low的酒吧,啊哈哈,严谨点讲应该是地表最low。除了楼主来的这个Kalia,死海沿岸有许多公共海滩,比如北边的Ein Gedi,南部的Ein Bokek。有的设施更好,有专门的spa服务,有的就只是普通海滩而已。
对于旅行者还有一种选择,可以住在死海边的度假酒店,每家酒店都有自己的私人海滩,质量服务更有保障些,费用自然要高一些。据说死海东岸约旦那面的酒店性价比更高。
海滩入口处这个花盆多少有点诡异,啊哈哈。
最后说下在死海游泳的注意事项:死海水超咸,因此下水前请确认身上没有伤口,否则就真成了“往伤口上撒盐”;注意水花不要溅到眼睛,最好佩戴游泳眼镜;在水中最好不要浸泡超过20分钟,上岸后也要及时冲洗;记得带好高倍防晒系数的防晒霜,以防晒伤;死海水中盐分大,很容易腐蚀相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时务必采取好保护措施。我就是忘记上岸立刻冲洗Gopro的防水壳,第二天发现时外壳彻底废了。
在死海玩了一下午,回到耶路撒冷已是黄昏时分,随便找了家阿拉伯餐厅吃了点饭出来,正巧碰见以色列童子军大游行。
童子军这个概念是英国人于20世纪初期搞出来,以户外活动为主,以培养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这么一个组织,随后在英联邦国家乃至全世界开始普及。以色列这片地方被英国分管了那么长时间,自然也沿袭下这个传统。
游行以各个学校或者童子军分队为单位,年龄范围很大,从4,5岁的幼儿到20多岁的大学生都有,当然主力是照片中这些十几岁的青少年。游行主要进行这种鼓号队,仪仗队表演。
和方阵里的旗手小妹来张合影。
孩子们沿街游行,家长们就站在两边围观照相,气氛热闹非凡。
参加游行的大部分为犹太人,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阿拉伯孩子的面孔。不由想到,这人啊在孩提时代哪有什么种族,宗教,意识形态之分,都是敬个礼握个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可一旦长大了,学了知识长了见识,有了自己的思想,反而开始偏见与仇恨。这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带着这样深刻的疑问进入梦乡!
明天要跨过以约边境,前往约旦首都安曼,期待……